從光谷客到光谷人
“爭當黨員先鋒 建設美麗光谷”演講比賽作品
六年前,也就是2009年,我來到武漢工程大學讀書。記得報到后的第一個周末,我想出去逛逛,問室友這附近哪兒比較合適,她說,“光谷啊,雖然沒啥玩的,但好歹還有個家樂福什么的,方圓幾里也算是繁華地帶了。”逛了倆小時之后,我頗有點失望:這便是光谷嗎?果真地如其名,真的很光??!地理偏遠,交通不便,商業不發達,唯一的優點就是——不怎么堵車。這就是我,一個初來乍到的“光谷客”,對光谷的第一印象。
2010年,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我作為班長特別是擔任支部副書記后,常常組織同學和黨員在光谷大轉盤附近開展報紙義賣、維護交通秩序等志愿活動,從此有了和光谷親密接觸的機會。印象中也正是從那時起,光谷迎來了城市建設的高鐵時代,進入了急速發展的階段。對于我和無數的在校學生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光谷似乎變“大”了,變“美”了。從足不出城就能領略異域美食、美景的世界城,到仿佛永遠也走不到盡頭的路,再到一年四季都能聞到芬芳的花海。尤其是地鐵二號線的開通,不僅集聚了光谷的人氣,更拉近了光谷與中心城區的距離。逐漸地,光谷成為了武昌最重要的商圈之一。這個時候的我,仍然停留在對光谷狹義的認識上。當包括我在內的光谷客驚嘆于這如同光速般的變化時,對于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卻是懵懵懂懂的。
兩年前,我有幸成為一名參與光谷建設的“光谷人”。隨著工作的逐步深入,我才發現,與外觀上的日益美輪美奐相比,光谷地區在經濟、科技、人才平臺等領域才是真正經歷著實質性地蛻變。如今這里匯聚了武漢80%的科研院校,14家國家級創業孵化器,以及400多個創業社群;每天要孕育無數創業項目,誕生數十家企業;與此同時,光谷對武漢經濟的拉動作用和經濟地位與日俱增, GDP早已占據武漢的半壁江山,甚至于有媒體稱之為武漢的“第四鎮”,而這背后的一切都源自于國力的日益強大以及黨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正是黨和政府的一道道金牌政策,保障了光谷對人才和資源的強大吸附力,使之逐漸成為武漢乃至中國中部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借用一句話:光谷就是武漢的“深圳”,正如深圳之于中國的意義,光谷也代表著武漢的未來。我相信我來對了地方!
推開窗我看到了風景,而走進去我便成了風景。六年的時間,足以讓光谷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足以使我完成從光谷客到光谷人的轉變,足以讓我從一位光谷發展的旁觀者變成親歷者和建設者。在公司里,我無數次看到同事們為了修改方案奮戰到凌晨,看到建設者拼命趕工三過家門而不入,只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工程建設,贏得百姓的口碑。與他們相比,小小的我,如同一顆不起眼的水滴,卻也希望與萬萬千千的優秀黨員一起,為光谷發展的洪流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令我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情,是在公司今年迎新春員工才藝展示的活動中,擔任活動主持人。由于臨近年關,工作量劇增,準備時間比較倉促,而合作的幾位搭檔又分屬不同的單位,這使我們排練的時間更為緊張。這是我入職以來第一次在大型集體活動中承擔這樣的任務,真的是壓力山大啊,甚至還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然而,當我看到整個團隊都在努力著、堅持著,只為能呈現一臺精彩的文藝匯演。尤其令我感動的是,許多奮戰在項目一線的領導和同事,只能利用休息時間進行排練,常常是剛處理完緊急情況,再趕回來繼續彩排。這或許就是光谷建設的精神!這或許就是光谷光速般變化的原因!我默默地告訴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決不能等同于普通群眾,哪怕再苦再累也必須挺住。后面的,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的確是一幅展現光谷建設風貌的勝景。
入職近兩年來,我發現自己也變了,這種“變”,不是女大十八變的那種“變”,而是與光谷發展相伴而生的那種“變”。六年前,我來到光谷,在我的眼里,是雖不太繁盛卻正蘊育奪目幻彩的光谷世界城,以及雖略感荒涼卻生機初現的流芳;兩年前,我不再是“客”,正在開始用身體和心靈體味光谷細微的變化;今天,站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上,我感覺到肩上有了重量,自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光谷人”,而更應該是走在建設大軍前列的共產黨員。
謝謝大家!
第十黨支部 王苑蕾